女同性恋在古代如何称呼?同性恋是什么样的心理

频道:女性健康 日期: 浏览:2926

同性恋指个体在性、心理、情感和社交方面主要对同性产生兴趣,这并非一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。对同性产生爱、性欲或爱慕之情者被称为同性恋者。虽然是现代词汇,但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。古代中国,男同性恋称作“断袖”,女同性恋称作“磨镜”。

“断袖”典故源于西汉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。汉哀帝宠爱董贤,两人形影不离。一次午睡,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,哀帝不忍惊醒他,便挥剑剪断了衣袖。后人以此称汉哀帝为“断袖之癖”,遂将“断袖”作为男同性恋的代称。

“磨镜”则指女性间的亲密行为,如同磨拭铜镜般相互抚摸以获得性满足,因双方身体结构相似,如同以镜面相对,故名“磨镜”。 刘向《列仙传》、太平御览等典籍中皆有提及“磨镜”一词,但并非特指女同性恋,而更多指代以磨镜为生的女子或行业。 然而,在后世演绎中,“磨镜”逐渐成为女同性恋的代名词。

古代宫廷女同性恋现象尤为突出。唐诗中描述了宫女们青春寂寞的悲惨境遇,她们被剥夺了爱情和性生活的权利,只能在孤独中度过一生。皇帝作为唯一的男人,却无法满足众多宫女的需要,而太监又缺乏性能力,导致许多宫女只能在彼此间寻求慰藉。她们的青春在深宫中悄然逝去,最终只能在彼此的陪伴中,共同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对爱情的渴望。宫女们的故事,正是古代“磨镜”一词背后深沉的社会悲剧的写照,这凄凉的景象如同宫花般艳丽却寂寞,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命运。 她们的性需求被压抑,青春被辜负,最终只能在孤独与无奈中老去。这“宫花寂寞红”的景象,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宫廷女性青春悲歌的缩影。